
今天是趕集的日子,老人早早起床,老伴送他離開。
手推平板車,每日步行至少10公里,不是趕集,就是干農(nóng)活。一提起老人,鄉(xiāng)親們的印象是:嗓門大、身體棒、心地善良。
老人名叫趙業(yè)湖,今年87歲,家住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界河鎮(zhèn)。12歲時父親去世,母親艱苦拉扯兄妹四人長大。成長在艱辛動蕩的戰(zhàn)爭年代,所以老人容易滿足,更覺得如今的生活很幸福。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,兒女們平日都很孝順,前些年流行腳蹬三輪車的時候,兒女們想給他買輛騎,他固執(zhí)地拒絕:“我才不要,騎不好容易翻車!崩先绥姁燮桨遘,把它當(dāng)成了伙伴。
4月30日是界河集,這里的集市時間五天一個循環(huán),沒要緊的農(nóng)活去忙,加上當(dāng)日的集市路途不太遙遠,老人就會推著平板車,拉著貨物去趕集。集市距離老人家大約5公里,為了早點能趕到,老人早早地起床,6點左右,老伴站在門口,目送他離開。前些年,5公里的路途基本不需要休息,現(xiàn)在年紀(jì)大了路途需要休息10次,但每次都只休息一分鐘左右。
7點10分左右,到了經(jīng)常擺攤的地點,大多數(shù)商販還沒到,老人把自己要賣的東西拿下車,剩下的只是靜靜等待。老人賣東西從不缺斤少兩,質(zhì)量還有保證,雖然沒上過一天學(xué),但算數(shù)很快、很準(zhǔn)。偶爾過來幾個不在一個村子上的老友,找他聊天。在習(xí)慣性挪了三個攤位,賣了九十元的貨物,其實也就賺十幾元錢,老人開心地說:“不管賣出多少,出來走走,活動活動,就不孬了!
今天,老人得提前回家,因為還有點農(nóng)活要去做。說是下午1點回去,記者一看老人也沒有手機,沒有手表,便說:“你怎么知道幾點的?”老人回答
道:“憨了吧,問旁邊的人啊,他們都有手機。”心里想著回家要去干農(nóng)活,老人的步伐很快,口渴時路過村子,會問村民借幾口水喝。其實,兒女們早就買了便攜式保溫水壺給他,但他不用,說:“不舍得拿,年齡大了,有時候會忘事,怕丟了。”下午3點左右,老伴依舊像往常那樣,在門口等他。老伴早早給他洗了幾顆西紅柿,包好了餃子,等他回來后,一起卸了車上沒賣完的貨物,立馬下上餃子,餃子熟之前老人洗把臉,拿了幾顆西紅柿啃起來。水餃上桌了,老人笑著對老伴說:“今天的水餃有點咸,像咸菜!
這次同樣是從集市早早回來,老人要去修修地頭小水渠,平時灌溉農(nóng)田,水的沖刷會使泥土沖出一個坑,老人活了一點水泥,去把水渠整修“硬化”一番,路邊的行人看到都會投來好奇的眼光。修整完水渠,老人鋤田里的草,田邊的還可以用鋤頭鋤掉,里面的由于莊稼太茂密,只能把整個身子探進去用手拔。
這是87歲耄耋老人平淡而又樸實的一天。時間的車輪在前行,老人的平板車的也在前行,只是老人的車輪紋路漸漸被磨平。(廖鍵/視覺中國)
|